北京5月5日电 (记者 孙自法)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5日发布消息说,该所组织启动的“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”工作已基本完成,在汶川震区“重大滑坡、泥石流灾害”“堰塞湖监测”“生态恢复监测”“灾区城镇重建”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监测和分析评估成果,其中,堰塞湖监测显示,到2018年,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已基本消除。
资料图:航拍汶川地震遗址。 刘忠俊 摄
2018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,为系统监测10年来地震灾区的环境变化与灾后重建进展,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“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”3月启动“汶川地震十周年遥感动态监测”工作,科研人员基于10年间多时相、海量卫星数据,以及高空遥感飞机及无人机获取的航空观测数据,通过空间遥感认知汶川震后动态变化,全面评估震区生态环境恢复进程。
堰塞湖监测方面,连续监测汶川震区36个主要堰塞湖情况,截至2013年,经过5年工程排险、自然溃决及溢流冲刷,当中30个堰塞湖已完全疏通,6个未完全疏通;科研人员此次利用高分卫星及航空遥感影像,再次对未疏通堰塞湖现状进行遥感监测,结果显示未疏通堰塞湖坝体稳定。
科研人员评估说,到2018年,汶川震区堰塞湖风险已基本消除,最大的唐家山堰塞湖坝体稳定,下游河道已经疏浚,已成为风景区和重要水利设施,并基本解决了地震堰塞湖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。建议进一步科学规划相关堰塞湖,发展特色旅游。
重大滑坡、泥石流灾害方面,对5个大型滑坡群的监测发现,截至2018年,各大型滑坡群的滑坡体植被覆盖恢复整体状况良好,滑坡活动强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。10年间,汶川震区通过采取削坡卸载、植被修复等相应防护措施,使地质灾害活跃度降低。科研人员提醒,新发滑坡灾害等仍然存在,需持续进行灾害风险判别和监测。
生态恢复监测方面,对汶川震区及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进行的动态监测和评估结果表明,震后植被覆盖度显著提高,水土流失状况也得到逐步改善。建议继续保持生态恢复措施,减少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,支持生态环境和大熊猫生境的持续良性恢复。
灾区城镇重建方面,科研人员通过对房屋倒塌重灾区什邡、绵竹和安县(现为安州区)进行建筑区现状提取和变化分析,认为灾区重建和规范化的城镇建设、现代化的公共设施建设成效显著,建议加强城镇规划执行力度,防范不合理不科学建设,兼顾生态保护与减灾协同设计,形成可持续的城镇建设发展能力。(完)
诺奖得主获永久居留身份证 揭秘你不知道的
中美贸易磋商有望下周继续
上海出新政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
接班、分配、北漂……中国人“找工作”的40
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,重温马克思经典格
西藏双湖县发生4.6级地震
北京科博会开幕 “中国智造”集中亮相
跟着习主席一起出访!跨越4万里,走进魅力
中国各地盆景大师携精品上海竞艺 流
千年古县东阿发展“绿色经济” 激发
“潜龙三号”试验性应用首潜归来 带
中国“一箭五星”成功发射“珠海一号
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完成首个航道主
10月新规来了!事关身份证、车子、电
北京一律所发文拒聘川大毕业生,第三
代理商揭秘张庭公司套路:把代理商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