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破心中的“科研围墙”(科技杂谈)
时 言
“单打独斗”式的科研既难以适应时代要求,也不利于科研人员自身成长,应当多一些合作共享的意识,形成开门搞科研的文化
最近,我国首次出台《科学数据管理办法》,意在大力推进科学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。此举一出,得到科技界广泛好评。
之所以要在国家层面来推进“开放共享”,是因为长期以来一些科研院所、高校和相关部门等掌握的科学数据大多实行封闭管理、不对外开放,导致很多有价值的数据资源难以让科技界同行共享。这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科研资源,不利于科技创新的较快推进。
科学数据资源的“孤岛”现象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技界多少存在着“宁愿单打独斗、不愿开门合作”的现象,科研领域的合作意识还不够强,合作氛围还不够浓,团队文化亟待完善。
为什么一些科研人员更青睐“单打独斗”?首先,在传统的科研文化中,科研人员往往被要求追求科研的独立性,要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鲜明的个人标签。笔者就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情:一个植物学科研团队的项目原本进展得很顺利,却因为几位骨干人才中途退出而延后了很多年。这几位骨干人才“自立门户”的一个重要原因,是为了能“走自己的路”,以免让大家觉得自己“只是在执行团队领衔科学家的想法”。
不够合理的评价机制,也是造成一些科研人员不愿合作的一个原因。当前在对科研人员的考核上,往往以发表论文和争取课题项目为导向,比较看重“第一作者”和“项目牵头人”,署名在后面的往往不太被重视,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一些科研人员愿当“第一”、不愿当“第二”。而在团队合作特别是多个研究团队的合作中,“第一”只有一个。这样一来,一些科研人员在面对合作邀约时往往会有“最后只是挂个名,耽误时间还不少,对我没啥好处”的想法,不愿意参与合作。
今天,随着现代科学的深度、广度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,出现了学科间不断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。这一趋势对团队合作攻关提出了更多的需求,“单打独斗”式的科研既难以适应时代要求,也不利于科研人员自身成长。比如,基因学不再只是研究单个基因,而是发展到了组学等宏观层面,要求全面系统地看问题,靠单个人的研究力量几乎难以进行;再如,材料学研究已经涉及化学、物理、生物等多个学科,要求各领域的专家相互合作、优势互补、携手攻关。
量子通信、载人航天等重大成果和突破,都充分证明了团队合作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。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,科研人员就应打破心中的“科研围墙”,多一些合作共享的意识,形成开门搞科研的文化;相关部门也应建立健全鼓励科研人员合作攻关的长效机制。
人民日报海外版:中朝加强战略沟通意义重大
直播间不是法外之地!薇娅偷逃税款被罚再敲
三亚学院校长陆丹:创办一所大学 读懂这个
海南省长沈晓明:把资源留给后人也是政绩
胡星斗:推行免费医疗及“三免”时机已成熟
新华社评论员:感悟“千年第一思想家”的真
面对违规学生 教师缘何不敢管、不能管、不
姑父一巴掌扇倒两岁半幼童被行拘,“一家人
中国“一箭五星”成功发射“珠海一号
千年古县东阿发展“绿色经济” 激发
“潜龙三号”试验性应用首潜归来 带
中国各地盆景大师携精品上海竞艺 流
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完成首个航道主
10月新规来了!事关身份证、车子、电
北京一律所发文拒聘川大毕业生,第三
代理商揭秘张庭公司套路:把代理商称